黨的十八大以來,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視察寧夏,都對寧夏葡萄酒產業發展提出要求、指明方向。2020年6月,他到銀川市西夏區志輝源石酒莊葡萄種植基地,同工人和技術人員親切交流,了解葡萄種植技術、產品銷路和收入情況。“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,葡萄酒產業大有前景。”總書記對寧夏葡萄酒產業寄予厚望。
從一串巴掌大的葡萄,到一個綜合產值300億元的產業,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,寧夏一路破圈而行,把小葡萄做成了享譽中外的大產業。
這條路,寧夏歷經坎坷,卻前景無限;這條路,寧夏奮力奔跑,志在必得。
關于蝶變,自信源于那個夏天
2022年5月16日,晴,志輝源石酒莊
夏日,賀蘭山下的蔥蘢直延百里,綠油油的葉子、沉甸甸的果穗,一派欣欣向榮。
與這景色呼應的,是一座座星羅棋布的特色酒莊。這其中最特別的一座,要數志輝源石。
驕陽似火,烤得地上火辣辣的。即便如此,志輝源石酒莊的葡萄園里工人們仍搶抓葡萄生長關鍵期,悉心為每一株葡萄打副梢。今年,酒莊的800畝葡萄10歲了,正值出好酒的時期。
“一個多月沒休息了,每天都有游客到酒莊游覽。”一見到記者,志輝源石酒莊總經理袁園就傾訴了甜蜜的“負擔”。
采訪當天,并非周末,袁園的手機不停作響,都是聯系參觀酒莊的。去年,酒莊接待游客35萬人次,比2020年增加40%。
生意甚好的另一邊,卻是葡萄酒行業發展并不景氣的現實。
面對困境的底氣,究竟來自哪里?這份自信的源頭,繞不開2020年的那個夏天。當年,疫情席卷全球,多行業受到嚴重影響。這一年6月,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開啟了全國兩會結束后的首場調研。
首場的分量不言而喻。但是袁園沒想到,調研的點放在了自己的酒莊。
時至今日,袁園對總書記的諄諄教誨記憶猶新:“總書記說‘寧夏要把發展葡萄酒產業同加強黃河灘區治理、加強生態恢復結合起來’,看來這些年我們的發展路子是對的,我們一定會再接再厲,在行業內做出個樣子來。”
葡萄種植與生態恢復結合,袁園的父親袁輝最有發言權。耗時25年,袁輝在1.8萬畝地中撿石頭、植樹種草,硬是把荒地變成一片綠洲。因為他深諳這一片綠對酒莊發展、對生態保護的意義:“我們做綠化、種植防護林,大幅提高了森林覆蓋率,對葡萄形成一道天然的生態屏障。這滿目的綠,也成為吸引游客品酒游玩的重要因素。”
當下,融入國內大循環成為企業破困突圍的新契機。市場競爭激烈,志輝源石慢不得,發力點在何方?“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。”袁園的一句話,讓答案呼之欲出。
借助多年積攢下來的綠色家底,這兩年,志輝源石瞄準國內巨大的消費市場,從建筑注入漢代文化,再到酒莊開啟葡萄認養、舉辦“海棠節”“自釀節”,在每個環節都融入“旅”和“游”的元素,既賺到了“人氣”,也賺到了“財氣”。同時,他們通過研究消費者的口味偏好,調整釀造和種植技術,生產出一批國人愛喝的葡萄酒。
采訪過程中,袁園一直在講述這樣一種觀念:生態,對于一個產業而言,既是立業之本、也是社會責任。袁園說,總書記到酒莊考察時,他們對周邊礦坑的治理修復才剛起步,兩年時間過去,這里已經有了不小的變化——礦坑生態修復已完成,攀巖館主體結構成型,體育場館主體完工。
志輝源石變廢為寶、點綠成金的故事還在續寫……
關于致富,生態本身就是經濟
2022年5月17日,晴,銀川市西夏區鎮北堡鎮昊苑村
美酒飄香、后味無窮,葡萄的魅力不僅于此,在它的背后,還有一片惠及民生的大產業。
一大早,趁游客還沒到來,昊苑村黨支部書記曹東旭趕緊和幾個民宿老板開碰頭會。5天前,我區恢復了旅行社及在線旅游企業經營跨省團隊旅游業務,如何抓住大好機遇,他們商量了一個多小時。
昊苑村,這個由陜西、甘肅、安徽等8省17縣自主移民構成的村落,幾乎每個清晨都是被葡萄“叫醒”的。
種葡萄釀葡萄酒、去周邊酒莊務工、經營自家客棧……昊苑村每戶村民的收入都與葡萄有關。這里的老百姓常說一句話:“我們是聞著葡萄果香奔小康的!”
置身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區,這些年,昊苑村不斷擴大葡萄酒產業規模,村民們將1.5萬畝荒地打造成葡萄園,并建成了12家酒莊。昔日飛沙走石的茫茫戈壁,如今已被改造成生機盎然的綠洲。
但是光種植還不夠,昊苑村在“接二連三”上也下足了功夫。
自從村里發展葡萄酒產業,總是有人來考察、旅游。一開始村民還覺得稀奇,后來有人嗅到商機開起了客棧,為游客打造一個能停下來的“家”。
為了把村子變成旅游“寶地”,昊苑人做足了文章。他們從硬件設施入手,從通上下水再到改造天然氣,一個都不落;還把60公里的村道改成柏油路,方便游客出行;通過墻繪“講述”葡萄酒的故事,并配上網言網語……村子越來越美,吃著“自力更生飯”的村民們創業積極性又一次迸發。
2017年,在外打拼多年的村民張莉將自家閑置的老院子進行改造,開辦民宿,旺季時一房難求。村民張海棠斥資100萬元,打造了庭院式民宿,每逢節假日,訂房、吃飯的人便排起長隊,僅去年收入就達70多萬元。
“生態本身就是經濟。”昊苑人正在不斷加深對習近平總書記這句話的理解。
“周邊有葡萄酒莊、賀蘭山巖畫、鎮北堡西部影城等旅游資源,這都是其他地方學不走的優勢。”曹東旭興奮地講述著村子的未來,他們打算利用已經開通的旅游專線,加大招商引資,繼續做大民宿和餐飲,同時聯合企業舉辦各類品酒節、體驗式訪學等活動,讓昊苑村成為品酒、看山、觀星的好地方。
關于成長,全力奔向紫色夢想
2022年6月24日,晴,賀蘭山東麓國際葡萄酒博物館
要想了解葡萄酒,得先了解寧夏葡萄酒產業發展的脈絡。
眼下,翠綠藤蔓上的串串果實煥發出勃勃生機,正在奔向新一輪收獲季。而位于銀川市閱海灣中央商務區的賀蘭山東麓國際葡萄酒博物館,則通過釀酒陶罐、藤蔓、葡萄酒等,以另一種形式展示葡萄千百年來的“勃勃生機”。
從博物館陳列的葡萄根系看起,我們一起探尋寧夏葡萄酒的前世今生。
地處北緯38度的黃金地帶、擁有1100米的黃金海拔,好山好地,適合種葡萄釀美酒?!妒酚洝酚涊d,公元前138年,西漢特使張騫出使西域引進葡萄品種和釀造技術,經新疆、甘肅河西走廊至寧夏,寧夏成為我國最早種植葡萄并釀造葡萄酒的地區之一。在“最早” “最好”的催化下,經歷上千年沉淀,帶有寧夏基因、寧夏記憶的葡萄酒逐漸在餐桌和國際大賽嶄露頭角。
走進地下酒窖,一股濃郁的葡萄酒香氣撲面而來。這里貯存著上萬瓶葡萄美酒,其中不乏許多獲得國際大獎的“名酒”。但是酒香也怕巷子深,2015年寧夏葡萄酒僅銷售2.3萬噸,不足產量的30%。
寧夏人是幸運的,因為在發展的每一個關鍵節點,都有習近平總書記的關心和指導。2016年、2020年,總書記視察寧夏,深刻闡述了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關系,為寧夏葡萄酒產業發展謀長遠。沿著總書記的指引,寧夏奮起直追,從推進區域化布局到標準化生產,從品牌化經營到融合發展,舉全區之力精心培育葡萄酒產業。
2021年,寧夏葡萄酒迎來高光時刻——連續舉辦9屆的寧夏賀蘭山東麓國際葡萄酒博覽會,被冠之“國字號”。這一年,全國首個葡萄及葡萄酒產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落戶寧夏……一子落而滿盤活。沉甸甸“國字號”金名片讓寧夏葡萄酒產業正式進入國家戰略,成為中國葡萄酒的“代言人”。
2021年,當全球葡萄酒銷售遭遇“寒冬”時,寧夏交出了一份可圈可點的成績單——葡萄酒產量達到1.3億瓶,全年葡萄酒銷售額增長15%、出口額增長256%!
這份傲人的成績單飽含了初心到匠心的堅守,也蘊含了傳承到發揚的賡續。如今,賀蘭山東麓在國際市場不再是跟隨者,而是直面世界葡萄酒強國,用足夠的自信建立自己的話語體系,喊出“中國葡萄酒,當驚世界殊”的口號,全力奔向一個屬于中國的紫色夢想。
來源:消費一訊
我對加盟感興趣,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!
(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)
我們立即與您溝通
溫馨提示:
1.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, 請放心使用
7x24小時電話咨詢